开发者关系 像个开发者一样思考

如何建设我们的开源社区?

2018-10-03
开发者关系

这个周末(3月22~3月23)连续两天时间参加了两个不同的社区会议,分别是由CSDN主办的“社区大本营”和北京GNOME用户组主办的“开源社区大联盟”。为讨论方便,把这两次会议统称为“社区两会”。这两个会议的主体思想大同小异,内容差不太多,参会形式也如出一辙,分享的主题内容也都是一个问题——社区的活动应该怎么搞?关于这个问题,上一篇博文已经有所涉及,主要是讨论的线下活动,此文我将尝试将线上和线下活动统一起来考虑。

CSDN的“社区大本营”(活动详情)参会者主要是以各大公司的社区经理,也有像我这样的普通小众社区的领导者,讨论问题的感觉也明显偏向商业性质一些。

而北京GNOME用户组举办的“开源社区大联盟”(活动详情)邀请到了国内主要Linux发行版社区的领导人,包括Ubuntu中文社区的Aron Xu / Eleanor Chen,以及Fedora中文社区的Alick,还有OpenSUSE社区的王玉国、David等等(可惜玛格丽特·苏女王没有亲自到场!)。

CSDN的“社区大本营”偏重商业化,因此线下活动讨论比较多;GNOME的“开源社区大联盟”因秉承自由开源的传统,因此会议上讨论在线活动比较多。两次会议可以说风格迥异,但却火花四溅,大家都在为各自社区建设献言献策,可以说两天参会下来,真的是收获颇丰啊。我也是提出鄙人的一些小想法吧,不合适之处请指正。

何谓“社区建设”?

这次社区“两会”上,大家谈论最多的都是这个话题——“社区建设”,那么何谓“社区建设”?在我看来就是社区的“新陈代谢”,这就如同一个机体要想永远保持健康,也需要有完善的新陈代谢一样。社区也是一个有机体,社区也需要完善的“新陈代谢”和吐故纳新。大学时候有过参加学校社团经验的人都知道,社团里的每个人最后都要离开,因为最终都要毕业,都要离开校园,这就是一种被动的换届的过程,但有的社团之所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运转良好,很大程度上在于既利用了这种被动的过程,也有主动的“新陈代谢”。技术社区也是同理的,只不过缺少了稳定的被动的“换届”过程,人们在就很难主动去处理“新陈代谢”,但是这却是必须的。

  • 构架社区完整的有机体社区就如同是人体,人有五脏六腑,社区也有不同的人员,有项目管理者、开发者/代码贡献者、测试人员、翻译和本地化L10n、推广者、用户和打酱油的人。OpenSUSE的王玉国说“每个社区也是个小的社会”,这句话说的非常到位,正因为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所以社区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完整而良性的社区架构,目前国内开源社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用户和打酱油的人最多,而真正干事的贡献者(不仅仅是代码贡献,还包括翻译、本地化和推广)却少的可怜,于是开源项目也难以为继,社区难以组织有效的参与。所以社区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贡献者在社区中的比例,通过各种手段转化一些用户和打酱油的人到贡献者行列。
  • 何时需要社区“新陈代谢”?一句话,当这个社区运转最好,达到顶峰的时刻。敢于在此时进行新陈代谢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勇敢的在此时进行换届,虽然会经历一些阵痛,但是很快就会创造新的辉煌,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不断接近完美的社区。上学的时候发现很多校园社团都有“隔代遗传”的现象,什么意思呢?就是某一届的时候社团可能组织了一些活动,或者是做的比较厉害,名气比较大,但是其下一届往往不怎么样,但是再下一届(所谓“隔代”)则会接着上上届的学长学姐的精神,有创新和发展,进而再次发力而繁盛。可以说,大学社团的“隔代遗传”现象其本质就是在被动换届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性的新陈代谢,很有意思也值得怀念。
  • “代谢”掉哪些东西?OpenSUSE的王玉国引用了玛格丽特·苏认为的如何对待社区成员的三句话:

    胡乱灌水的就当他不存在

    满腹牢骚的就当他不存在

    倚老卖老的就让他不存在

    三句话,简单明了的说明了方法和态度。对哪些灌水和牢骚满腹的人,可以当他不在,自然而然就销声匿迹了,而最麻烦的则是“倚老卖老”的人,但这时候也许为了社区的发展,果断赶走这样的人而不是碍于面子,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很多贡献很大或者曾经带领社区走过辉煌的人,不能继续领导,不能继续担任要职,因为这样的人剩下的只有“倚老卖老”!这里说的是人事,其他也是如此,GNOME项目在发展到顶峰的GNOME 2.32时突然停止,改成GNOME3,我不太赞成它放弃GNOME2的官方支持,但是力排众议果断支持新版GNOME 3是个明智之举。虽然经历了一年多的阵痛,但随着GNOME创始人Miguel de Icaza投奔Mac(他早该离开,倚老卖老好久了),以及很多曾经反对GNOME 3的大牛比如Linus Torvalds又返回GNOME 3,GNOME3在未来延续辉煌也是迟早的事。

    另一方面,作为社区领导者,很多时候要勇于革自己的命,当发现自己已经“倚老卖老”的时候,说明早就应该抽身而退归隐山林了。在辉煌的顶峰革自己的命,是需要“壮士断臂”的气魄,但对个人发展和社区发展来说,背着过去辉煌的包袱也是很累的,最终会被压垮,还不如卸下包袱轻装前进,下一次辉煌也许就在眼前。

  • 纳新的原则和方法一个社区的良性发展,既要吐故更要纳新,因此如何吸引到忠实的社区成员,是各大社区领导者最头疼的问题。这里就提出一个原则,每个社区成员最后都有可能成为“倚老卖老”的人,而一个社区里“倚老卖老”的人越来越多,越说明这个社区的成功,或者说曾经是成功的。因此社区要给新进的成员一个希望——他们以后也会成为那个“倚老卖老”的人。方法有很多,下面展开:

推广社区

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大多数社区都面临的问题,但在各大公司的社区经理看来,招来更多的参会者是他/她的工作绩效,而对于开源社区来说,更多的参与也意味更多的挖掘贡献者,强大自身。传统上我们在讨论推广和扩大社区的时候常常会将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分开来对待,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线下活动对线上活动有巨大的推动效应,而线上活动又是线下活动的基础和补充,因此两者不可割裂看待。

  • 会员分类玛格丽特·苏对玩Linux各个发行版的用户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细分,特别对小白用户更加细分。通过对用户群的分类可以进行精准的针对性宣传,可以将商业性的宣传手段用到社区中来,精准投放宣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满处撒网的方式,精准度低,效果差,难以满足社区的需求。常常是线上无人交流,线下参会时应者寥寥。与此同时,针对社区小白用户的宣传更为重要,因为小白用户很可能争取成贡献者,特别是理工类技术小白还有女性(下面会细讲)。 对小白用户的态度,基本也就判断这社区能走多远,小白往往摇摆不定,因此小白的忠诚度也是整个社区发展的重要考核参数。
  • 营造文化氛围社区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这种文化氛围是靠线上交流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一个健康活泼的社区氛围,需要每个人参与和贡献。同时社区与社区之间也有竞争关系(争的就是小白用户),个性和友善的文化氛围也容易凝聚社区成员,吸引新成员,壮大社区规模。 一个好的社区线上交流方式很重要,虽然各大运营商提供了包括QQ群、微博群、微信群、贴吧、豆瓣、微博等等在内的各种交流手段,但是目前开源社区的主要交流方式依然是论坛、IRC和邮件列表,这“老三样”多年来不曾变过,首先是因为西方人更习惯和适应这种交流方式,同时又兼具了交流的高效性和实时性。至于其他国内比较流行的IM和IM群,我不太推荐,因为社区要和个人生活分开,而IM的关键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交流,或者说社交。社区的交流带有技术和更多的完成项目的性质,社交性质相对少一些,因此以娱乐为主的IM、微博、贴吧豆瓣等都不太适合作为线上交流工具。而且这些由运营商提供的交流方式,其文化氛围往往被其他使用者固化,比如微信摇一摇的“特殊功能”,正因为如此符合社区的个性化文化氛围就不容易营造出来,因此也就不推荐,反倒是推荐传统的IRC、邮件列表和论坛。另一点就是商业性质社区真正的交流也是这老三样,其他线上交流也仅限于社交而已。
  • 发动校园人们发动校园的很大目的是发现在校生是很大的“优质小白”主体,因此社区争夺小白的战场也就自然而然的燃烧到了校园中。现在的学生都比较看中眼前利益,特别是中国学生,比如未来就业、事业收入、进入大企业等等,同时开源对他们来说就是资源“共享”,反面例子就是CSDN的资源下载需要付钱。但其实开源更强调的是个体贡献,而非个体的收益,在实用主义面前中国学生往往会选择最有利的方式。 比如北京创客空间就引入了志愿者机制,当然“志愿者不志愿”,也就是志愿者是有基本的餐费补助的,餐费补助高低往往也是一种竞争,对于财大气粗的商业公司或者大基金会来说,这个不成问题,但对没什么钱的小众开源社区来说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或者志愿者可以参加线下会议的会后“腐败”,其餐费会均摊给其他人,因为中国人在饭桌上的交流会更加深入。因此小众社区的发展更多的仰赖于自由开源的思想文化渗透,因此上面所说的营造个性化的社区氛围就非常有价值了。
  • 小众活动大众宣传越是小众的线下活动,越要进行面向大众的宣传,否则没办法壮大自己阿。因此小众社区或者不太容易被接受的社区更要重视面向大众的普及化,本质上也是对小白用户的拉拢和转化。通过社交媒体拉拢好奇的大众,同时将适合的人引向社区内部的交流平台。这是一个慢慢适应和宣传的过程。
  • 开源社区的优势开源社区由于大量依赖互联网资源,因此就有比传统社区更大的线上优势,很多传统社区所不具备的线上交流模式都是先在小众开源社区里实现的,然后再慢慢推广开来。除此之外,大力建设开源社区,可以提高整体竞争力,这里说的竞争力是与同条件的商业和闭源社区进行对比的。

一妞顶十汉

在CSDN的演讲时,都记住了我提出的这个小Tips。当时由于被主持人李力打断,后面我要说的话没说完。

  • 营造对女性友好的社区其实女人在社区里的作用并不是当作花瓶来吸引男人的,而是通过发展和引入对女性友好的社区氛围,更加包容,更加自由,更加具创造力,更容易激发其他男性成员的创造性和创新欲望。
  • 针对女性特点的社区贡献女性由于其天生与男性的差异,可以完成很多男性完成不了的工作,或者完成不好的工作,比如美工、文档、翻译、活动推广和文案策划等。这些工作往往琐碎繁杂需要细致耐心的处理,显然女性在这些社区工作中更有大展宏图的机会。比如GNOME基金会的网站就是由北京GNOME用户组的俞莲苏女士设计并参与完成的。同时女性所具有的温柔体贴也更能化解社区里的矛盾和纷争,更有效的避免社区的分裂。
  • 女性往往是小白的主体前面讲了一个对小白友好的社区,其社区氛围和社区文化也是积极向上且具有活力的,而女性在技术类社区中往往也是小白的主体,因此对女性友好也就是对小白用户友好,努力营造一个对女性参与社区友好的氛围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由于女人敏感的性格,对女性的尊重更体现了社区的高尚品格,也让社区成员更能体会到社区对个体的尊重,因此也更能吸引到成员。
  • 重视视觉元素的建设一般人认为女人是听觉动物男人是视觉动物,但在社区中女性对视觉元素更加敏感也更加挑剔,即便是写代码也很少有使用Vim或者Emacs这种命令行下编辑器的,更多的是选用图形化编辑器。因此针对女性的这个特点,社区建设的时候要注重视觉元素的设计与安排,从网页设计到社区VI,从会场安排布置到多发布照片视频,都是一种对女性的吸引。 这里说“一妞顶十汉”,并不是用女人去吸引男人,而是通过构架对女性友好的社区氛围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参加。总之一句话,吸引社区成员的不是因为女人,而是因为社区里开放自由包容的社区氛围!

与政府的合作

关于与政府合作,我持永远的否定态度,但不是不可以在某些领域支持政府的转型和职能转变,特别是这种事情是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时(Ubuntu与政府的合作不属此列,我将另文详述)。在CSDN的活动上碰上了一位中国开源软件促进会的官员,从他一贯的官话和圆滑的态度上明显可以感觉到他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我觉得凡是极权专制的政府与开源的自由民主的风格是格格不入,甚至互相抵触的,曾有BBC的记者乐观的以为接受开源,发展开源社区会让政府转变,这是绝对的白日做梦!

我们大家都清楚,政府与开源的合作完全是出于开源低成本、低风险、高回报的实用主义思维,而不是它的内涵精神,因此政府与开源的合作,不会让其自身转变,反而会带坏社区氛围,势必会用行政手段插手社区事务,将极权特权和封闭的思维带入社区中,最终将以上所列社区建设全部推翻,此时社区也将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何组织社区大联盟?

这次社区“两会”,无论是CSDN举办的“社区大本营”还是GNOME举办的“开源社区大联盟”,都提出了社区联盟的构想。为何提出社区联盟的构想,因为现在各个社区资源分散自治,活动往往也不能形成有效的组织,因此希望藉由整合现有社区资源,强强联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也能看出来这是典型的“程序员式思维”也就是俗话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上文所述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社区建设的关键,一是构建完整的有机体并进行“新陈代谢”,二是营造个性化、开放、自由和包容的社区文化氛围。这俩都与资源是否整合无关,而社区大联盟无非就是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得参加活动的人数增加而已。

然而,我并不是反对社区联盟的形式,正相反我是非常支持的。而我个人认为的社区大联盟应该是将同质化和具有共同需求的社区组织在一起,增加线上的覆盖交流,同时共同组织线下活动。目前的社区大联盟有两种组织形式,一个是以CSDN为代表的“活动大串联”模式,同类的还有HiBuzz等;另一个是以GNOME用户组所领导的国内各Linux发行版社区组成的“贡献者乐园”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从对社区大联盟发展和未来趋势上考虑,我更推荐在GNOME的“贡献者乐园”模式稍作改动后施行,因为社区大联盟的本质是社区,也应该具有社区的共通属性,也应该按照社区的方式进行建设,用程序员的话来说就是——“社区大联盟”这个子类是继承自“社区”这个父类的,理应具有“社区”的所有属性和方法,唯一差别就是“社区”的成员是人,而“社区大联盟”的成员是“社区”,不是简简单单的资源整合组织活动就完了。社区大联盟也要像社区建设一样:构建完整有机体并进行定期的新陈代谢,同时营造个性化开放包容自由的氛围。

北京GNOME用户组自2011年起,在时任主席李震宁(中标软件社区经理)的领导下开始探索社区联盟模式,分别与重庆的GNOME用户组和台湾的Linux用户组联谊,整合海峡两岸的各处资源,完成了基于线上融合,同时又兼顾落地线下活动的社区大联盟模式。依照这种模式于2011年5月成功举行了GNOME 3 Release Party,标志着这种模式的初步确立。而最近两年在现任主席李彬的带领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社区间的线上融合与线下合作模式,以推进中国开源软件发展为己任,以引导世界优秀开源软件在中国的本土化为主要内容,以联合开发(主要是输入法框架)、本地化、翻译和推广为指导(因为大多数Linux发行版都使用GNOME桌面环境,有先天优势)。2012年的GNOME Asia(香港)北京GNOME用户组在会上大放异彩,然后在8月举行的“两岸开源社区大联欢”中进一步确立了这种社区联盟模式。

因此总结北京GNOME用户组的社区大联盟构想,有如下几点:

  1. 同质化社区的线上融合;
  2. 个性化社区的突出展现;
  3. 集合贡献者、本地化和推广者等多种社区群体,构成有机的整体;
  4. 完成线下活动的资源整合,打组合拳。

最后不得不说现在的任何一种社区大联盟模式都需要好的线上服务,CSDN的社区大本营提供了一个基于社区展示+社区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网站,而与此类似的还有HiBuzz.net则完全是以活动为导向的,对活动进行了细分和归纳,使得活动组织和参与都达到了很纯粹的水平。但是这两种解决方案都没有考虑到社区建设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内容,也就是本文强调的社区的有机整体的新陈代谢,还有社区的个性化、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文化氛围。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可以让社区成员在多社区的范围内,体验到自己的贡献和成就感。外加一定社交功能。打造一个集开源贡献+社区展示+活动发布+会后新闻的综合社区大联盟门户网站,可以参考国外的SourceForge(它可以提供邮件列表服务和简单建站)和Ohloh(它提供贡献者展示自己在各个项目的贡献,同时社区也可以展现自己,而且网站很漂亮)。CSDN社区大本营和HiBuzz谁来进行这样的改造比较合适呢?显然CSDN不合适,因为CSDN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像滚雪球一样已经滚的非常快了,此时若想转弯和改变显然不可能,同时社区大本营难免会受到CSDN其他频道的影响,难以适应社区联盟的多元化需求。而HiBuzz作为一个小团队创业产品,其发展前途依然未知,此时进行改造适应社区大联盟的发展需求是非常容易的,风险也比较小。

总之,通过本文我想表达的就是社区建设不仅只有活动,还包括方方面面各项内容,特别是社区成员对社区和项目的贡献至关重要,因此以后社区经理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单单只看线下活动的规模、参会人数、活动质量和活动服务,更应该考察社区中贡献者占社区成员的比例,以及社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社区是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割裂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良好的社区建设,更需要统筹兼顾和多项合作。

我参加社区“两会”,蹭了三顿饭,谨用本文偿还我的饭钱了。特别感谢CSDN的简单Geek版自助午餐和潮汕口味晚餐,以及GNOME的大连海鲜晚宴。至今回味犹存,垂涎不断。

转载请注明:开发者关系 »


Similar Posts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