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关系 像个开发者一样思考

亚洲其他国家开源社区一瞥

2018-10-03
开发者关系

提前声明:此文所说的“国家”一词既包含主权国家,也包括一些地区和政治经济体。

这次我去新加坡参加FOSSASIA,认识了很多很多亚洲国家的朋友们,结合之前的体会和观察,决定将一些看法和交流的结果呈现出来。希望借由这些他山之石,可以帮助中国开源社区的治理和运营学到一些经验。原来想定此文标题为“亚洲国家开源发展一考“,但“考”字会让人误解我真的做了深入的考察,然而事实上,大多只是参加了当地的开源社区活动,和当地人交流、闲聊的结果,更何况有些国家,我其实根本没有亲身前往;另外,我本人的思想和体验也会多多少少影响到对这些国家的评价,并不客观,比如我更加青睐台湾的开源社区模式,所以后来就把文章标题改为”一瞥“,本文也就是给各位朋友开开眼界,当个旅行指南也是不错的。

再次声明:此文评价非常主观,并不代表客观真实的考察。众所周知,我更喜欢台湾开源社区模式,但也会尽量客观的评价其开源社区,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新加坡

毕竟这次FOSSASIA在新加坡举行,我也是刚刚参加完这次活动,趁着现在依旧记忆深刻,不妨就先来说新加坡。

作为一个多文化融合的国家,新加坡本地的开源社区就像这里的饮食一样,也更多的呈现一种多民族、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共通融合的国际化社区。因此在这方面,开源社区在新加坡也就更加具备国际化特性。实际上,国际化并不是新加坡开源社区的主要特点。新加坡开源社区的一大特色是注重开源社区的社交作用,从Hackerspace的多种活动,再到其他社区的频繁合作,整个新加坡的开源社区具备一些很多新技术的前沿特性,这里的开源社区对商业诉求不多,一切还都是For Fun的朴素社区状态。

所以一句话来总结新加坡的开源社区特色:多文化融合、国际化、一切For Fun。这种模式也有个缺点,就是大多集中在Geek层面,落地的比较少,也难以将社区规模扩大,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韩国

2013年我曾前往韩国参加在那里举行的2013 GNOME.Asia会议,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里的开源社区发展还是非常初级的,甚至并没有什么成型的活动。由于大公司,如三星、LG的投入,这里的开源发展大多围绕这些大公司来布局,开源的发展偏向公司对开源技术的诉求。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开源社区的治理模式,就是之前我曾说过的完全以商业利益为转移,完全按照商业模式指导开源社区运作。

从2013年至今,各种开源社区会议上,韩国社区的演讲虽然技术性很强,但其演讲人往往大多是商业公司职员,在开源社区往往没有什么太多贡献,使得当他参加开源社区会议的时候,很难与大家有共同语言,由于之前社交缺乏,让大家比较难与其沟通。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韩国GNOME用户组的Changwoo,他本人就很有能力,也在开源社区中有大量的贡献,以至于往往提到韩国开源社区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

简单来总结一下韩国开源社区的特点:韩国开源社区的发展方向遵循商业利益导向,公司发展对社区的发展影响重大。开源技术的贡献者并不少,但很难融入社区开发中。

日本

首先声明,我并没有去过日本,不过却接触了很多日本的开源社区朋友,更结交了一些深度贡献者。总的来说,日本的开源社区更加国际化,这种国际化与上面提到的新加坡的国际化不同,日本的国际化是一种近乎脱离亚洲的那种国际化,他们往往不太在意亚洲各国举办的开源会议,也不会参与到亚洲的开源社区中来,而日本却会不遗余力的承办LinuxCon Japan,承办各种国际上著名的开源会议。总的来说,日本的开源发展正如明治天皇时代提出的日本国家路线一样,有些“脱亚入欧”或者“脱亚入美”。但是,日本因为在开源社区贡献者众多,开源社区力量比较强大,我接触比较多的是他们本地的LibreOffice社区和openSUSE社区,并与很多朋友深入交流。

日本在亚洲开源社区虽然接触少,但因为代码(包括文档、翻译等)贡献者众,使得他们在亚洲社区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毕竟我没有去过日本,若有机会我还是很想前去日本,参加一下那里的活动,参加一下当地的开源社区活动,与当地的朋友多多交流。

台湾

之前文章所言,我个人非常喜欢台湾开源社区的模式,相关讨论亦可以参考我之前的相关文章。那么我为什么在亚洲各国中独爱台湾的开源社区模式呢,原因有三:其一,都有共同的文化,面临相同的问题,具有同样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政治制度和近几十年的发展与中国大陆不同;第二,台湾开源社区通过自由的社区文化,引导开源社区的成员对自己的社区负责,同时引入社交和更开放的文化,使得开源社区更加具有生命力;最后,台湾开源社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自下而上,最终以开源社区为中心,一切以社区利益为转移,而不听命于任何公司甚至是政府机关。

另外,我个人之所以喜欢台湾开源社区,还有一点是他们很成功的解决了,开源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困局,可以在社区发展中有限度的接纳商业公司进入,让商业公司为开源社区服务,同时在这种服务中,商业公司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不过台湾这种模式,亦有其背景原因。台湾有很深厚的学生运动基础(从日治时期的学生运动,到“野百合学运”再到“太阳花学运”),社会很容易促发一种自组织形态。这对开源的草根发展是有利的,但对开源的更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制约,因为草根往往有民粹特性(台湾人称之为“鄉民”),当开源发展进入一种精英阶段以后,这种民粹性会形成掣肘的力量。事实上,台湾一些朋友也已经看到这种现象,甚至产生的社区分裂。其实这个问题国内也有发生,真正为开源贡献的人,却被一堆“喷子”误解,或者有些开源贡献者进入民粹和民族主义的阵营,对各种“国产”大肆热衷,投错了方向。

香港

如果让我来评价香港的开源发展,真可用巨变来形容!2012年时,我曾参加在那里举行的GNOME.Asia,那次会议并不成功,只有大概不到100人参加,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20几个人。而香港的Linux的用家协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Linux用户组,LUG)平时活动也不多,与大陆众多的开源社区活动相比,更是不值一提。

但这两年香港的开源社区发展逐步走入了高速路,短短两年间就成立了HKCOTA(香港创意开放科技协会),并成功举办两届HKOSCon(香港开源年会)。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就可以发现,香港的开源社区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有这样几个原因:其一,靠近深圳内地,可以通过硬件创业,以及深港澳的多种机遇直接与内地丰富的资源对接,这里就比如香港Wen开发的Tiny3D就借助深圳工厂的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第二,香港政府层面对科技文化的支持,大力推进本港IT科技创业。第三,香港各大学思想开放,自由交流,思想碰撞更多,易于组织起来,发起自组织的社团,进而有发展成开源社区的能力。

香港这种发展也蕴含着隐忧,目前主要问题是平时那些开源社区的熟人,这么多年依旧是他们,我们很难看到新鲜面孔,这也就意味着香港的开源社区尚没有实现人员的新陈代谢,人员的发展无法与社区的进步相适应,还需要大力发展新成员,进而实现社区的真正有序可持续发展。同时日常的社区活动以及社区活跃度并没有太多提高,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整体还是比较初级,难以形成规模化社区协作模式。开源社区与国际开源社区的对接也尚有发掘的空间。

印度

我没有到过印度,不过却认识了不少印度的开源社区朋友,很多都是Fedora社区的。某种意义上,印度是亚洲传统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地方,就连日韩都难以望其项背,不过其社区却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发达。这与其整体社会发展比较初级有关,开源社区比较基础,社区成员组织起来的更加本地化,而缺少了更多的国际化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识的大多是红帽员工啊什么的,公司成员比较多。而比如从事其他行业啊,其他工作进而参与到开源社区中的人就比较少了。从某种意义上,开源社区在印度是日韩两国模式的综合体,不像日本那样纯粹的脱离亚洲而国际化,同时又不像韩国那样完全为了商业利益服务。

平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印度的开源贡献者,他们要么活跃在国际知名的开源项目,比如我在GNOME项目中就遇到很多印度人;要么就活跃在像Google Summer of Code或Google Code-in这样的国际活动中,可是我们很难见到印度的社区组织,只能看到独立的个体,而看不印度本地的社区。这也是印度比较有意思的一点。

毕竟没到过印度,据参加过印度开源社区的朋友的反映,印度比较难组织好一次开源社区活动,社会比较零散,人与人之间更加缺少粘性。不过也有一些朋友说,印度的开源社区很活跃,不仅贡献者众多,平时的活动也有声有色。不过据说印度的城市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有些孟买或者班加罗尔的社区就好一些,而在其他城市的就难以为继。

希望我提供的以开源为主题的“旅游手册”能帮助到各位。还是那句话,此文具有很强的主观感受,没那么客观,不能作为对一个国家(地区)开源发展真实面貌的评判,更多只能算是我的一些信息收集整理。本文还有很多国家并没有涉及到,比如承办今年GNOME.Asia,并且在政府机关大力使用开源软件的印度尼西亚,还有最近几年开源社区飞速发展的马来西亚和泰国。之所以没有写在本文中,主要是因为接触的朋友太少,了解也少,写不出什么东西。

亚洲国家大多是后发现代性国家,而且几乎都有过被西方列强殖民的历史。这些国家如何接受开源这个新生事物,如何将开源与本地文化结合,并发展出本地社区的这个过程,以及他们在社区运营和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转载请注明:开发者关系 »


Similar Posts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