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只代表我个人浅浅的认知观点,有任何不妥之处欢迎指正!本文比较了两岸草根开源社群之间的异同,提出了草根社群共同面对的挑战和压力。也许两岸开源社群深度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吧。本来计划在9月份完成本文,却先后因为个人的感情变故、工作转变和亲人生病亡故一直拖到年底。
2014 年参加完台湾COSCUP以后我写了《两岸开源文化面面观》一文,在两岸开源社群中引发讨论。甚至还引起台湾出版业巨擘郝明义先生的关注,并在今年9月出版的他的新书《如果台湾四周是海洋》中提到并引用,同时郝先生也亲自参加了今年的台湾 COSCUP 2015。一年后,当我再回头看这篇文章时,难免觉得仍然有些片面,缺少实践考察和足够广泛的了解,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来补足。
从 2014 到 2015 这一年,通过各种平台,我不断与对岸的草根开源社群保持联系,持续考察和比较两岸开源社群的差异。今年参加 COSCUP 2015 期间,更是想办法补足之前缺失的地方,特别是与去年没能深入交流的朋友,加深了联系和交流,又与某些“COSCUP-Hater”聊,听听他们的看法。今年不仅与年轻人聊,更与年纪大的人交流,与传统大公司的人员交流,以获取更多”世代”之间的看法。与去年参加 COSCUP 之后对台湾开源社群的盛赞不同,今年我更多了几分理性和开明。也许也与这一年多来我本人心智看法的变动有关系。
COSCUP 2015 的主题是“开放文化”
近几年,我更偏重去中心化、草根化的社群治理,所以这次去台湾完全只关注草根社群,已经不再丝毫考虑其他组织形式。决定在去年《两岸开源文化面面观》一文的基础上,再写一篇《两岸开源社群面面观》。
散兵游勇 VS 自治共荣
大陆的草根开源社群,很难有形成规模,形成社群优势的。即便是我参与的北京Linux用户组(BLUG)也无法很好的发挥社群优势,这与社群成员闲散,社群整体偏向自由的风格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更多的草根社群,则是因为太过闲散,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开发,或组织新的活动,也就无法产生什么新的价值,大量曾经活跃的社群名存实亡。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社群成员个人自治能力欠缺,总希望让别人来帮忙,没有意识到自己动手治理自己的社群。
参加 Hacking Thursday 和 WoFOSS 联合举办的活动
相对来说,台湾开源社群的自治能力很强,成员的自治能力,自我负责的意识也比大陆强一些。这次在台湾恰逢Hacking Thursday和 WoFOSS两个社群一起联合举办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与很多新朋友交流,发现台湾开源社群成员的自主意识比较强,社群自我治理的能力比较强。也就是相对大陆开源社群而言,台湾的开源社群更加成熟,有更多自身的价值,这样就能有稳定的社群文化输出,有更稳定的社群影响力。关于这一点,本文下面会多次提到。
商业导向 VS 社群主导
从成果的角度来比较,这么多年大陆几乎没有在国际上很响当当的,或具有开创性的开源项目,也许可以想起来的是阿里巴巴的 Tengine 比较国际知名,然而却不是一个由草根社群发起或维护的开源项目。OSChina网站收录了 5800 多个国产开源软件,看看有哪些是国际知名或有国际开创性的,有哪些是真正由草根社群维护或主导的。我的意思不是大陆没有国际知名的,像 fcitx 输入法框架、文泉驿字体等等也有一些,真正具有开创性和全球普遍应用的少很多。即便有,往往也不是由草根社群来维护和传承的。
既然没有自己的国际开源项目,那么我们就在现有的国际项目里挤进自己的位置吧。借着民族主义和政府”自主可控“的想法,比如国内某超级大公司(不能说其名字),鼓励公司员工贡献到国际主流开源项目里,或者从开源基金会的成员里挖人,比如 Linux 基金会、Docker 基金会、OpenStack 基金会、Linaro 基金会等等。这家大公司贡献的同时,更利用强大的财力和人员优势,可以从这些基金会中争取到足够的话语权,甚至影响这些基金会最终为己所用,最终可以服务其商业目的,甚至为民族主义和政府的“自主可控”背书!
这次在台湾的一个收获是,听了 LXDE 桌面环境的作者,同时也是 Android 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Jim Huang (黄敬群,Jserv) 的封麦演讲。在演讲中,他回顾了台湾这十几年来开源历程,其中一个个响当当的开源项目,让我知道除了 LXDE 和 PCManX 以外,还有那么多国际知名的开源项目,比如 CLE(中文化的Linux桌面)、Open Webmail,Firefox OS(台湾主导),MCLinker(LLVM 链接器),uming/ukai 自由字体……而这些几乎没有大公司的主导或者影响。
黄敬群在 COSCUP 2015 的封麦演讲
草根社群基于兴趣开发的开源项目,在大陆并不是没有,最终往往还没成气候就死掉,或者被大公司收入囊中,亦或者封闭起来自己创业,沦为商战炮灰。在商业大潮中,我们需要涌现更多由草根底层社群维护的开源项目,这需要从社群治理到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共同入手和改变。
学校领导 VS 学生自治
草根社群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人才来源就是学生社团。自从去年在 COSCUP 上知道了台湾的 SITCON(学生计算机年会)之后就一直很关注此组织的发展和其活动方式,我还曾观看 SITCON 2015 的在线直播。 除了办会,还在这两年推出了夏令营,社群讨论会等等多种活动形式。在我看来,像 SITCON 这种跨学校间的大范围社团联盟组织,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和社群影响力。今年 COSCUP 2015 上,无论是学生志愿者还是演讲者,很多都是 SITCON 的成员。他们在传播开源理念,传递贡献精神和参与意识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SITCON 在今年香港开源年会上的演讲,SITCON 现已发展到香港
中国大陆没有一个跨学校间的社团联盟组织,即便有也会被取缔或者被党团收编,强力管控起来。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开源社团、Linux 协会等组织,绝大多数都在学校党委、团委等领导的强力管控之下,活动自由受到极大影响,更不可能有丝毫的社团影响力,难以在学校中吸引到学生群体的注意。更有些社团组织在学校的影响之下,变成了创业推进社团,完全走向了逐利。不过也有一些夹缝生存的社团组织,他们尽其所能创新活动形式,引入适宜学生的开源项目,引导学生进入开源贡献的队伍。这其中的佼佼者如中科大的USTC LUG和清华大学的TUNA 协会。
根据几年前我的观察,发现社团里的学生群体普遍缺少自治能力、自我约束和自负其则,这一点在二类本科和三类本科学校尤为明显。去年我工作过的公司就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个特点,瞄准差一些的学校学生,急于追赶且忧虑就业的心情,向学生群体灌输“开源即免费分享”、“开源贡献=大公司敲门砖”的思想。这种做法虽不能算错,但让学生群体如此“利欲熏心”,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自治能力提高的,更不利于草根开源社群的构建和发展壮大。
草根开源社群的挑战
无论大陆还是台湾,草根开源社群面临的挑战都有出现,且日益严峻,这些挑战每一个都影响到社群的生存和发展。下面仅就我观察到的社群挑战,说说看法。
青黄不接的代际传承
很多开源社群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都在担心“继承人”的问题,很多社群就是因为没有人继承而慢慢死掉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新的社群成员还没成气候,老的社群成员就离开了(事业变动,个人原因等等)。即便是北京有像 BLUG 这样从很早就定下代际传承的,也依旧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深深的担忧。这次参加台湾 TOSSUG(台北开源软件用户组)的活动时,发现他们也同样发愁这个问题,很多时候发现开源贡献者或者参加线下活动的就是那些人,很少见到新面孔。
黄敬群(右)和我
如何解决呢?11月来黄敬群北京,参加活动并和 BLUG 一起聚会聊天。他一针见血的说到“开源社群需要更‘开源’”(广开源路),需要社群更多包容能力,需要拓展更多的渠道,也需要积极培养新手的成长(这正是黄敬群现在台湾做的事情)。在大陆草根开源社群的生存空间和渠道很窄,这就限制了发展的能力,加之社群能力有限,发展困局非常严重。我依旧会在 BLUG 多作尝试,探索社群治理的新模式,努力开拓更多渠道和生存空间。
中心化的压力和诱惑
另一项挑战是大公司看到开源社群的价值以后,希望“招安”。有人会说,这样不会很好吗?但这样会牺牲掉社群的独立性和轻利性,会进一步削弱自治能力。对缺少自主能力的人,大公司的诱惑力很强的。黄敬群在今年 COSCUP 的封麦演讲上直言:“本来你就可以自己改,不要沦落为某些商业公司的‘抬轿者’”。比如国内某 Linux 发行版,最后就是创业并走入政府热门行业“国产操作系统”,甚至为“自主可控”的民族主义背书,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是非常看重社群自治和自主能力的,可以参考今年5月写的文章《开源社区最需要什么?》。
经济价值的转化
面临挑战,同时也蕴藏机遇。草根开源社群虽然轻视经济利益,但如果能有很好的产品,显然对其自身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今年台湾Ezgo团队带我一起拜访了Banana Pi的设计者洪宗胜老师,顺便参观了他的工作室。Banana Pi 是洪宗胜老师和深圳的开源硬件社群一起完成的产品,非常成功也有极大的影响力。目前还有很多芯片厂商希望与其合作。
Banana Pi 的设计者洪宗胜老师
同样,还有脱胎自COSCUP的“CPR 线路组”,成功创业承接会务专业布线和网络架设的业务。
“线路组”和 Bnanana Pi 的成功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这背后既有社群治理的成功,同时也有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的能力,最重要的依旧是踏实奋进,自主创新的实干精神。我们不需要天天混吃混喝,聚会打嘴炮吹牛逼的社群,我们需要能够创造交流合作机会(如 SITCON 和 Hacking Thrusday),或有能够产出具体成果(如“线路组”和 Banana Pi),或者可以主导和维护有国际影响力开源项目(如 LXDE)的草根社群组织。
跨越海峡的开源社群合作
我在《两岸开源文化面面观》一文的结尾发问“一弯浅浅海峡隔开的是什么?”,呼吁大陆可以通过开源社群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一年过去了,草根开源社群的非但没有发展,反而大跨步退化。自治能力丝毫没有提高,开源社群一个个倒掉,或投入大公司和政府的怀抱!
大陆和台湾的草根开源社群,面对的挑战是相似相同的。台湾因为成员有相对较高的自治能力,社会环境比较自由(主要是互联网),解决问题也许会容易一些,社群治理会简单一些;而大陆的优势则是机会比较多,资本相对集中,适宜创业开发。既然如此,大陆和台湾的草根开源社群完全可以合作,共同建立跨越海峡的开源社群,推进开源在两岸间的双向落地。我相信草根开源社群,也就是去中心化的社群合作,要比其他方面的合作更容易,因为年轻人之间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对去中心化的社群治理有广泛的认同,大家对真正的开源精神(黑客伦理)也有更多的共识——这是真实存在的共识,不是“没有共识,强说共识”。
郝明义先生的赠书
我希望两岸间的开源社群合作,可以遵循“自由自治,相互尊重,草根融合,联结共荣”的原则。每个社群应懂得“自己的社群自己治理”;社群里的每个成员也应自负其则,切实负起发展自身社群的责任。同时社群和社群、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尊重彼此社群的特性,尊重对方选择的社群发展路线(比如创业或停掉)。同时我希望的是底层草根之间的融合与合作,而不涉及企业商业公司社群,甚至政府部门;只有草根社群之间才有可能对真正的开源精神(也就是黑客伦理)有较多的共识,才有可能深度融合与联结。最终达到两岸开源社群的共同繁荣。为何我要提出这十六字原则,也与这一年来我对开源社群治理的看法有关,我认为只有自治才能共治,只有自私才能无私,只有自由才能共荣。郝明义先生在《如果台湾的四周是海洋》一书中说“要敢于和对岸合作”,这句话不仅说给台湾人,也说给大陆人。合作才能创造价值,闭门造车最终只会毁了自己。更何况,开源精神的本质,就是通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创造更大的价值。
2015 年是 COSCUP 的第十年,十年来 COSCUP 为台湾本地的开源推广和开源发展,推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社群之间的合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望 COSCUP 2016,即将到来的 2016 年将会开启 COSCUP 的“后十年时代”,这里我斗胆提个不成熟的建议:不妨将 2016 年 COSCUP 的主题定为“两岸开源社群合作”吧。我衷心希望两岸开源社群可以加深合作,互通有无,互相融合,让 2016 年成为两岸开源社群合作的元年。
感谢200多位志愿者的贡献与付出,让今年 COSCUP 如此成功
作者:爱开源魅影
原文:两岸开源社群面面观
转载请注明:开发者关系 »